近日,《2009年度上半年网购市场发展报告》显示,上半年仅淘宝一家,网上交易额就高达809亿元,逼近2008年全年的999.6亿元,注册会员1.4亿,占全国网民数四成以上,数目惊人。
然而,走进苏北农村,电子商务的渗透力和在民间的生命力同样让人们惊诧。仅江苏省徐州沙集镇,6万人口中就有1200余家网店。传统意义上与网络、电子商务相隔甚远的中国农民,在土房里,在犬吠声中,正在键盘上敲打着网络时代的又一个奇迹。
8月29日,23岁的杨阳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无暇顾及旁边发生的任何事,午饭也只扒拉几口就放下了。快递单就放在手边以备随时填写。
杨阳的工作热情惊人,每天早上9:00到晚上12:00,他都挂在线上,随时等生意上门。也难怪,他才开了4个月网店,月收入已经近万元。
电脑上不停地跳出对话窗口,杨阳用左右两个食指敲字母,左手拇指按空格,打字速度也快得惊人。当地人管这种打字方式叫“三指禅”,几乎都是从“一指禅”慢慢练出来的。
一台电脑、散落的快递单、简单的家具、红色的砖房、看家的黑色土狗———强烈的视觉反差构成了徐州市沙集镇东风村最普通的一户民居。当然,最重要的是埋头看电脑的村民———人们就连和他说句话都生怕耽误他做生意。
复制 很短的时间内,10家、100家、上千家网店轰轰烈烈地上阵,孙寒的成功被复制了1200多次
杨阳并不满足于现在的收入,他的榜样是同村27岁的孙寒———村里最早开网店的人,年收入以几十万计。东风村以前是“破烂村”,以废品收购为主,现在,全村500多户人在400多个网店上卖简易家具,而这个转变只花了2年的时间。
一切,要从孙寒和几个朋友的创业开始。2006年,孙寒辞去了在当地移动公司的工作,放弃了每月两三千元的稳定收入,执意创业,一天到晚地摆弄起电脑。
母亲夏翠侠对儿子痴迷于虚无缥缈的网络无法理解,认定儿子在骗她。“小孩玩电脑都不干正事的。”孙寒想换台电脑,还差几千元,夏翠侠死都不给。后来,“他就这样摸着我的头说,妈,我用电脑是做生意,做正事,没骗你。”夏翠侠比划着当时的情景,表情却已是一脸骄傲。
架不住儿子的恳求,家里添了3000多元买了台新电脑。孙寒大张旗鼓地干起来了。他在淘宝上注册了一家网店,卖的是小饰品,从外地进货,零零散散地在家里铺了一地。直到那一刻,夏翠侠才终于确定,儿子真的开始做生意了。几天后,孙寒做了第一单生意,价值十几元。
因为喜欢宜家的风格,2007年5月,孙寒决定转做可拼装的简易家具。当地缺木匠,缺木材,没渠道,一切都是重头做起。把图片转化成第一件产品,足足花了一个月时间。庆幸的是,孙寒成功了。产品在网上大受欢迎,而旁边的人们也动心了。有人跑来问开网店的诀窍,孙寒教了,他知道“集店成市”的道理,更何况“自己的生意都做不过来”。
很短的时间内,10家、100家、上千家网店轰轰烈烈地上阵,孙寒的成功被复制了1200多次———全镇6万余人开了1200多家网店。
带动 卖手机的、卖衣服的、理发店、农机店,80%都有电脑,并且开着网店
同样壮观的景象还出现在几十公里外的颜集镇堰下村。村里围坐着乘凉的大爷们聊着跟电脑有关的话题。颜集镇传统产业是花木生产,堰下村700多户人开了200多家网上花店。
31岁的姜普会至今还记得第一笔网上生意上门时的慌乱。去年3月,网店才开了10天,像平时一样,她一边看孩子一边打理着自家的小卖部。突然电脑响了,原来是浙江一位顾客发消息要买东西。
“我可就慌了,人家让发个链接我也不会,我就让他教我,幸亏那客户人好,很有耐心,一步一步地告诉我该怎么做。”第一单生意,姜普会卖了300多元。
生意越做越好,在海品牌,上海介绍">上海当水电工的丈夫今年也不再外出打工了,年轻人陆续都回了家。想起这些年一个人又带孩子又看店的辛苦,姜普会现在觉得很幸福。
每天下午,一辆辆白色小面包车就会穿梭在沙集镇的大街小巷收货。杨阳就会把积攒了一天的订单和货品一股脑儿地交给快递,送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刚开始时,镇上只有一两家快递公司,如果送往江浙沪地区,15公斤以内价格是10元,现在,已经降到了6元。十几家快递公司扎堆竞争,“很痛苦”却也快乐着。每年,沙集镇快递营业额能达到六七百万元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