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进入萧瑟冬季
纺织行业的困境是多方面的,不是调两个点的出口退税能够解决的。
江苏省吴江市的盛泽镇是中国的“四大绸都”之一,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而闻名于世。记者前往这一我国丝绸业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调研,发现这里的景象已经不比当年。
一年前,盛泽镇市场路是最繁华的一条街,上下班高峰期汽车最少要堵一个半小时。因为市场路是众多纺织产品的集散地,几千家产品展示店坐落于此,还拥有建成22年的我国第一家专营丝织品的市场——东方丝绸市场。
“现在这些店面运货和看货的人锐减。即使有订单,工厂也不敢接。”盛泽镇一位纺织工人这样告诉记者。
接单积极性不高是由于成本过高,企业已经没有利润可赚。尤其是难以判断的人民币升值幅度,“无为而治”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为了避免“亏大钱”,吴江市汉通丝绸喷织厂就拒绝了一个来自美国的大单,这个750万米的单子需要一年一订,而那时的汇率谁也说不准。
停产或开工不足已经相当普遍,刘新预计在常熟地区,保守估计开工率不超过50%。许多企业在苦苦支撑。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披露信息显示,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
导致纺织企业“冬眠”甚至“冻死”是因为出口退税下调、汇率调整、银根收缩、原材料大幅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限制等利空因素一 一出现。
以人民币汇率为例,陈建忠表示,汇改三年,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升幅超过21%,今年上半年就已上升6%以上。如果下半年继续保持这种态势,退税税率上调2%带来的利好将直接被人民币升值给吃掉。
残酷的行业竞争又迫使纺织行业很难将成本压力向下游转嫁。“我们的纺织企业几乎没有定价权,上有原材料供应商压,下有产品购买者挤。国外买家已经习惯于从中国人手中购买价廉物美的产品,他们提供的价格不会改变。现在,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地的纺织品成本比中国的便宜5%~10%。”
成本高涨的同时,银根收紧让很多纺织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由于迟迟无法进行资金注入,已经修建好的厂房和购置的设备只好“冬眠”。陈建忠表示,中国产业开放几十年,原始资本积累不多,大部分企业靠银行贷款。“银行收紧的是现金货币,但企业要把这些钱转到固定资产、原料等上面,这使企业容易产生恶性循环。”
重重压力下,企业苦不堪言,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计,仅仅去年的1~11月,全国纺织企业蒙受的损失就高达1500亿元以上,远远高于企业获得的利润,51%的企业陷入亏损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