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调整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08〕111号),自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
记者调查发现,在纺织行业一片“极度悲观”的情绪中,这样的“利好”更多是心理安慰。“过冬粮草”不够、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令纺织业老总们很迷茫。
出口退税新政“杯水车薪”
刘新(化名)是常熟市一家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针织装饰品公司老总,听到出口退税上调的好消息,他只是笑笑,然后继续埋头将已经停工的甲车间工人往尚在开工的乙车间调配。
在刘新看来,对于一个出口锐减的行业而言,提高两个点的出口退税仅仅是个“安慰”。如果按照往年的出口量出口,2%可能还会有效果。“但以目前看来,每个月出口订单很少,下半年情况可能更糟。这样的政策优惠相当于放在镜子里,看得到拿不到。最多使濒临倒闭的企业再挣扎半年而已。”
有可能让下半年的纺织企业日子更难过的在于,外商往往会根据出口退税率来定价,随着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外商的报价也会相应调低。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利润会落入外商的腰包。
当然,出口退税的调整并非没有意义。霞客环保(002015.sz)董事长陈建忠表示,尽管企业反应平淡,但这一政策至少释放了一个信号,即国家依然支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而并非放任纺织业的“灾情”不管。在适当的时候,还会利用政策调控暂时救一下纺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