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事件发生后半年,国美电器也悄然布局着自身的战略转型。自今年4月底以来,有关国美电器拟转让股权融资的传闻在业界流传,包括美国财团、李嘉诚财团等,均被卷入国美此次融资方案的传闻之中。5月27日,国美在发布一季度财报的同时首度向外界承认,公司正与潜在投资者商讨入股事宜。不过,即便黄光裕已不在国美任职,但其第一大股东身份的影响仍在,国美在“后黄时代”如何尽可能削弱黄光裕对公司的影响,已成为了国美电器内部利益权衡的焦点。
首度回应“融资门”
国美电器股权出售一事,引起了众多投资者的兴趣,包括国际私募基金KKR与贝恩资本联合组成的财团、香港李嘉诚旗下的丰泽电器、复星集团主席郭广昌以及全球家电巨头百思买等,然而直至5月27日晚间,国美在提交给香港交易所的文件中才首度回应了“融资门”一事,表示该公司正与潜在投资者进行谈判,不过,此份公告并未透露与投资商谈判的细节,并表示目前尚未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显然,对于“融资门”一事,国美管理层处理得相当谨慎,其新闻发言人也是三缄其口,唯一能够从国美获得关于融资方案的官方说法便是,“国美会在适当时候另行发表公告以向市场发布资料”。公开资料显示,自去年11月24日起,国美电器股票停牌已接近半年,当时市值为142.9亿港元。其中,黄光裕及其妻杜鹃在国美股东结构中以35.5%的股份占据首位,而如今的国美掌门人陈晓仅占有7.28%股份。
不难看出,作为目前国美的掌门人,仅拥有不到10%股份的陈晓显然地位颇为尴尬,为此,融资方案的出台对于国美管理层架构的重新调整或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国美股票复牌时间才会进入倒计时。不过,从5月27日国美的官方表态来看,在融资方案出台之前,国美并不会改变目前的停牌现状,“直至另行通知为止”。
引入投资者“去黄”
自今年1月16日,黄光裕辞去国美董事职务以来,虽然国美的执掌大权转移到陈晓手中,然而,黄光裕对国美的影响依然未能抹去,要想彻底改变以黄光裕为轴心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激励国美高管,就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20%的股权稀释融资便被看成是“去黄”的一种方式。
对于20%股权融资方案的猜测,目前主要集中于两种形式:增发和转让。前者是国美电器将增发20%的股票,以进一步稀释黄光裕的股权;后者则是出售黄光裕35.55%股份中的20%,此举将直接导致黄光裕失去国美“绝对大股东”的地位。虽然两种融资方案形式不一,然而“去黄”的意图已相当明显。当然,在提出融资方案的背后,国美也考虑到目前自身所面临的资金压力。来自国美2008年度财报数据显示,国美2008年的应付票据、应付货款、可换股债券及银行借贷已高达166亿元,同时,国美于2007年5月发行的46亿元巨额债券也将于明年到期,国美将面临着短期赎回的压力。
不过,国美方面已于5月29日已明确表态,有意授权公司董事配发、发行以及处置不超过国美电器在2008年5月20日已发行股本面值总额20%的新股,不过该项决议还有待在6月30日举行周年股东大会上进行表决。家电产业观察家刘步尘直言,对于国美来说,当务之急莫过于尽快且最大限度地淡化黄光裕的色彩,而想要“去黄”的根本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减少黄光裕股权比重,直至退出大股东位置。
境外资本有望胜出
面对着来自国际财团、香港财团的共同竞争,国美20%的融资方案也变得扑朔迷离。首先是20%股权到底是增发还是转让的问题,有业内人士分析,在第一大股东缺席的情况下,想要直接出售黄光裕的股权显然颇有难度,而且此举只会给黄光裕带来大量的现金,对上市公司并无太多好处。不过定向增发也并非尽快“去黄”最好策略,毕竟此举虽然使得黄光裕的股权跌至30%以内,但依然未能撼动黄光裕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与此同时,国美到底最终会与谁敲下20%的股权交易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众多的投资者当中,百思买方面已经明确表示不会收购国美的股权,而李嘉诚方面也坦言对收购兴趣不大,剩下的KKR和贝恩资本组成的财团则成为了此次收购的主角,虽然郭广昌也表示兴趣颇大,但出于股东席位的考虑,郭广昌收购顺序或将被后置。
公开资料显示,在国美目前的股权结构当中,除了黄光裕和陈晓分别占据了35.55%和7.28%的股份,此外,来自摩根大通、普莱斯联合公司等4家公司共占据了35.95%的股份。业内人士分析,引入国外资本对于稳定国美目前的管理架构显然更为有利。目前,国美的具体融资方案仍有待进一步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