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植树成企业常规活动
在家居圈,大自然地板是出了名的“爱植树”。2006年,大自然地板捐1000万元支持西部绿化行动;去年,大自然将绿化行动再次升级,于去年4月启动了“大自然地板中国绿色版图工程”,在中国20多个省市实施种植“大自然生态林”计划,从而形成蔚为大观的中国绿色版图,目前,已在山西、甘肃、重庆、北京等地营造了“大自然生态林”。
如今,大自然地板又在北京种下了奥运纪念树,引得不少业内人士质疑其“公益”背后所获得的“私益“,比如品牌知名度、玩虚头等等。对此,佘学彬以“一业两树”4个字来概括频频举办公益的目的。“‘一业’是绿色环保事业,两树说的是‘树木’与‘树人’,具体来说,在‘树木’方面,我们启动了历时10年的中国大自然绿色版图工程,而在‘树人’方面,我们将大力推出中国大自然绿色摇篮工程。”
据记者了解,佘学彬所提到的“大自然地板绿色摇篮助学工程”将于6月8日在北京林业大学隆重拉开帷幕。届时大自然将在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以及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等5所高校颁发奖学金或助学金,用于树立积极进取的优秀学生榜样,或者构建绿色就学通道,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此外,大自然地板还将设立研发基金,与高校进行产品研发项目的深度合作,并及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促进地板业生产技术的持续革新。
植树成了大自然地板的常规活动,也成了大自然的标志性项目,这比起地板行业盛行的价格战、概念战似乎更有现实意义,在“环保”、“绿色”成为一种流行口号时,大自然带头植树的实际行动算得上是行业里实干家的典范。
地板行业资源争夺加剧
从2006年下半年起,地板基材涨价就风生水起,一切都源于木材资源的日益紧缺。近两年,地板企业都会将自己的林业资源库拿出来秀一秀,谁在南美买入大片可开采雨林了,谁又在东南亚建起木材基地了,这些都传递出一个信息:打过了价格战、概念战、产品战,地板行业的资源大战已经打响了。
在佘学彬看来,企业在战略决策上有三种类型: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孰优孰劣显而易见。“大自然一直追求做到先知先觉。”佘学彬透露,随着全球化战略的推进,大自然地板除了对国内市场和资源仓库进行培育,还在印尼、缅甸、秘鲁、巴西、俄罗斯、非洲等地建立起8个大型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并在莫桑比克和秘鲁建立了两家海外工厂。
“大自然走的是‘两头在外’的战略路线。”大自然品牌总监林皓的观点颇有新意,他认为,当今的品牌地板企业已经从生产强化、实木、实木复合等三大品类发展到产品风格化、功能化乃至智能化的多种品类融合,也已经从过去单一类型的生产企业转向整合产业链、出口内销并举的复合型企业。“未来的市场会越来越细化,如果要看得长远,企业要走一条做精、做透的品牌运作道路。”在林皓看来,地板的品类之多,恐怕企业再建10个基地都做不全,他认为最优秀的地板企业是没有工厂甚至没有仓库的,过去80%的产品自己生产,20%靠OEM,而未来则可能只有6%自己生产,其余全做外包,到时候品牌企业只负责品牌的市场开拓。
在这样一幅蓝图的指引下,大自然将资源储备放在了当前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在秘鲁,大自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首肯,一位秘鲁官员坦言,大自然地板不同于其他单纯在当地“猛圈”林地的企业,因为大自然不仅在秘鲁建立了原材料供应基地,还建立了工厂加工成品,为当地的就业、税收做出了贡献。这大概就是佘学彬所说的“取之有道”、“有索取还有回报”的最佳注解。
不过,即使是资源战已然打响,还有一点是业内人士达成普遍共识的,“如果只做‘光伐不种’的资源掠夺型企业,路恐怕走不稳也走不长,要做百年企业,在资源战略上还需先知先觉”。